一篇文章为你揭秘:意大利南北差异究竟在哪里?

意大利卢卡:
我是一个来自那不勒斯的意大利人。
我就是一个南方人。
首先,在这个回答里我想分享一本意大利小说:《运送孩子的火车》,作者薇奥拉·阿尔多内就是那不勒斯本地人。
(薇奥拉·阿尔多内)
小说讲了一个读着让人心碎的故事:二战刚结束后的意大利一片萧条,七岁的那不勒斯男孩亚美利哥和母亲艰难地在贫民区生存,能否顺利度过冬天都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能够活下去,母亲安东尼耶塔太太将儿子送上了去往北方的火车。与他同行的上千名南方孩子将前往北方家庭过冬。冬天结束后,孩子们返回南方。
这一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意外,有些南方孩子会被北方家庭直接收养。而亚美利哥则因为母亲隐藏了北方家庭的来信而和原生家庭直接冲突,最终出走北方,直到他55岁那年得知母亲死讯才重返南方……
这部作品不仅触及了任何民族都非常敏感的贫富阶级问题,也揭开了意大利最敏感的伤疤:南北对立问题。
在意大利内部,富裕的北方一向看不起落后的南方,认为南方拖了北方的后腿,如果北方甩开了南方能发展更好。英国的BBC喜欢用“阴间滤镜”来描述中国,而一部分北方阔佬喜欢用“索马里滤镜”来描述南意大利。
每个人对于同一个场景的感观是不同的,一些人觉得南方人除了在做菜和装修民宿之外没干好任何一件事情;另一部分人觉南方乱糟糟的,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了一般,废旧的小巷里仿佛正躲着一个怀揣着乌兹冲锋枪、随时准备敲诈保护费的黑手党打手。当然,也有一些人特别爱南方,比如那些逃避难吃饭菜的日耳曼妹子,她们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南方待上一个月,好好美黑她们的皮肤。
(索马里滤镜下的南方)
的确,北方佬有傲慢的资本,他们有着更强大的工业、全球吸金的奢侈品行业和意大利绝对的经济中心:米兰,北方的实力可以和发达的西欧地区平起平坐。所以北方佬确实有资本、有身份,而谈起南方,大家只会想起更好吃的有机蕃茄、更便宜的意式浓缩咖啡,还有黑手党。
人类很大一部分社会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
我母亲还经常跟我开玩笑,说我是南方人中的高个子,当不了黑手党,因为看着就像北方过来卧底的警察。
而我父亲严肃地认为大家都低估了黑手党的作用,这么多的政治家、法官、警察都依靠黑手党生存,要是没了黑手党,意大利人会觉得这帮人跟课堂上天天发呆的小学生一样,至少他们现在每天还装模作样地忙一些事情,好让公民们将信将疑地纳税养着他们,避免了年度的失业率报告吓瘫布鲁塞尔的欧盟官员。
同时,黑手党虽然将北方来的经济援助税中饱私囊,但他们黑金供养的政客以令人怀疑的热情继续向南方争取各种经济援助补贴。黑手党怎么可能让可供自己吸血的血包离开呢?这就让北方分裂分子的企图落空,黑手党反而成了维护意大利南北统一的“功臣”。
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
(感谢我的中国朋友大头翻译我的口述/Grazie mille)
主要说说人文方面。在意生活多年并对意大利文化有所研究。
意大利南北互看不顺眼已经是从古至今的传统了。其实我蛮喜欢南方的,当然最喜欢的还是中部的托斯卡纳。南北的经济差异就不说了,主要说说人文吧。
罗马属于意大利南北交界线,罗马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北方人认为罗马人是南方人。但是由于罗马有钱又是首都,教廷也在那,所以北方比较愿意接纳罗马。南北分裂分子也声称罗马以南就割给南方人自个儿过去。
到那不勒斯开始就真的南方味很重了。
意大利人的各种充满傻劲儿的个性,九成都产自南方。
妈宝(极度,全世界第一),好吃嘴,瞎乐天,见识短,有利可图就两眼放光,坚定信奉“caffè, spaghetti, amici”(咖啡意面和哥们儿)以及最重要的“bella figura”(意译意思就是讲格调,有派,不管生活怎么苦表面的光鲜必须维持)。
那不勒斯其实还是很有钱的,这个古老的港口和商业积累了庞大的能量,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跟上了时代转型的脚步。
那不勒斯是南方的“米兰”,整个南部的经济中心,自然吸引了无数来自地中海以东以南的移民。移民一多,对治安和生活方式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好在意大利人文化强盛,不至于被破了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文化上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
治安上最头疼的一是黑人,二是棕肤色人种。对于亚洲人而言,棕肤色人种更危险。他们来自地中海沿岸,从希腊土耳其叙利亚,到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保守估计超过一半都是非法移民。黑人成分则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我直观感受是三成坏人,四成混子,两成良民,一成精英。
他们这些有色人种都有一种类似非我族类,那我搞死你不算大事的想法。所以作为亚洲人对他们的印象一般都是很差的。倒不是种族歧视,生活体验就是这样,没办法。
倒不是北方就没有,只是数量没法和南方比。
那不勒斯街头确实比较脏乱,但是从街道建设,文化品成留还是不难看出这个城市曾经多么阔过。
南方人看北方的心态,就是你们北方佬就是矫情,仗着有钱就狗眼看人低,把意大利生活老传统都丢了。于是他们有一种强调意式生活的执念,就是要活得像个真意大利人给北方佬们看。
整个意大利人都很妈宝,他们虽然外表大男子主义,但家庭中心实际上是以母亲为主体的。他们真的可能一天和老妈打四五次电话,每次聊半个小时,而且聊的都是老妈唠叨孩子的话。吃午餐没有,吃的什么,想不想老妈做的肉酱面,晚餐想吃什么老妈给你做,你已经有两小时没回家了怎么养了个不知道回家的白眼狼,中午做的提拉米苏已经冻好了你赶紧回来吃,哎哟小宝贝老妈已经两个小时没见你了好想你。这种电话他们一天要打四五次。他们这些意大利人看似很不耐烦但其实内心非常享受!
他们对老婆的态度和对老妈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对老婆就是索命鬼,债主,娶了你真是我的不幸。于是意大利男人在家庭里,和老婆孩子比较脱节,和老妈黏黏糊糊。这种循环下去,老婆有一天也会变成家庭的主心骨,成为儿子的老妈,她也会和自己儿子黏黏糊糊,女儿则变成别家的主心骨。传统意大利家庭就是这样循环下去的。
《教父》里面就有所体现,男人主外经营所有生意业务,但家里面的大小事一切由老妈坐镇,后来老妈们都没了,姑姑就成了老妈。而娶进门的非意裔女人们,永远也拿不清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意大利男人越往南越害怕娶意大利女人当老婆,意大利女人们个性太强烈了,没有这些个性撑不起一个家。然而意大利男人已经有一个妈了,家里再来一个妈就受不了了。
上面不是说了么,南方人为了凸显自己的意式生活,会更显夸张。。要不是意大利人喜欢做生意,又是农业国起家,不可缺少男人劳动力,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母系社会。
意大利近代是以工业发家的,但其实传统意大利是一个农业国。我们国家也是农业国,农业国有个什么共同点呢?除了穷,就是好厨艺。意大利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是现代西餐的起源。客观地讲,他们的饮食文化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不相上下。而南意的饮食文化占整个意大利饮食文化的七成以上,可以代表意大利饮食文化。
他们的厨艺传承几乎是老妈教给孩子这样传承的,因此在大法则之下,各家的风味千差万别。餐厅里最好的厨师都是男性,但是这些男性都只喜欢吃自己老妈做的菜。
意大利厨师内心深处往往追求的味觉巅峰都是自己老妈的味道。
意大利人非常享受做菜。对于他们而言,物质的匮乏并不要紧。每个意大利老妈都会把当下家里最好的食材放进锅里。对于她们而言,烹饪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喂养男人和孩子们是她们的成就感来源。
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日子里,这些女人们硬是靠着坚韧不屈的性格,全力维持家庭内部的运作,给男人留出最大的空间在外营生。
和中国人烹饪时的严肃不同,意大利人烹饪的时候往往会笑。这是因为她们做菜每放入一种材料,都是一种ti voglio bene的心态,我希望你好。而有别于中国人的五味调和,味觉至上的风格。
炖肉里加蜂蜜,因为蜂蜜是好东西,要给家人吃。蛋糕加柠檬,因为柠檬香,是好东西,要给家人分享。炖菜加红酒,因为红酒也是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吃。奶酪有营养,是好东西,多放点给家人吃。他们是用这种心态在做菜,因此做菜往往带着一种家庭的幸福感,所以他们烹饪的时候往往会面带笑容。
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是传统意大利式的。但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会多少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其实北方人也在拼命追溯传统意式生活方式,文化上的认同是维系南北的牢不可分的纽带。
和中国人不同,意大利人是发自内心非常自豪并重视自己文化的。
和中国文化类似,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直接和间接影响了整个欧洲以及北美,西方文化的发源是在亚平宁。
虽然传播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文化,但是归根溯源仍然是那句话,光荣归希腊,伟大归罗马。
北方人很像那些在大城市生活了数代过后的农业人口后裔。小资心态取代了小农心态生活节奏更稳,更泰然。
北方几百年来有诸如世界级港口如热那亚,世界级商业中心如威尼斯,世界级文艺中心佛罗伦萨,世界级经济中心米兰,世界级工业中心都灵,世界级文化中心罗马,世界级宗教中心教皇国。这些城市都在意大利北部,奠定了北部的经济文化地位不可动摇。
在中世纪早期,亚平宁诸国中实际上西西里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农业国的优势在早期资本积累中是很显而易见的。然而西西里晚祷战争中,农业经济遭到了不可逆的严重破坏,连绵的统一国土之争,散乱的政体,随着文艺复兴兴起,各种原因之下亚平宁南部宣告彻底没落。
近代意大利南部的落后,虽然是意大利的心病,意大利人也口口声声要分裂,但是不会成为现实。
意大利也是饱经战乱的国家,而他们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被墨索里尼忽悠去打仗的后果,就是战后的人民穷得跟中国改革开放前一样。
意大利人也是用自己的劳动,一步步拾起自己曾经的荣光,这点我很是敬佩他们。虽然他们表现得又懒又蠢又不怀好意唯利是图,但是他们民族的本质和汉族很相似,坚韧不屈,劳动换取生活。
暂时写这么多吧手机码字好累哦。吃鸡去了。


在五六十年代,南方贫困和失业导致了近代史上最大的移民潮,150万至200万人移民到了北方地区和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强制北方向南方投资,为北方配套的原材料工业和重工业开始转移到南方地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开始加大,一度出现了增长率高于北方的现象。”然而,总的来看,南方工业化未给自身带来好处。现在,意大利政府的目标是,面对提高竞争能力的新挑战,在稳定北方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向南方地区扩展经济。为此,专门制定了南方发展计划,建立了全国地区间协调机制。当然,不少人都对南方地区实现发展的信心不足,甚至还有个别北方极端政治势力面对南方这个包袱,提出了北方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
1966年,社会学家费拉罗蒂经过在西西里岛的大量调查,揭露了这种“工业化”的结果:没有任何规划,没有发起和开展地方活动。因为在黑手党控制的西西里,政府机构起着“金融代理人”的作用。也就是说,西西里的政府机构仅仅是基金的官方支持者,这些基金最终必然落到私人手中。在西西里的民意调查中,52.2%的人断言,“当局是谋私利的”。1982年,官方公布的数字表明,“就正式收入而言,巴勒莫(西西里首府)名列意大利各城市的第八十位,而就消费来说,却名列第六位”。
数十年来,国家给予南方地区的援助资金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2006年,意大利政府又制定了并入《全国经济发展纲要》的新“南方发展计划”(简称DSM)。
以上是欧盟人均gdp分布图,可以看到意大利北部特别是波河平原竟然是欧盟最大的一片富裕区,并且富裕程度超过了法国大部分地区,德国的北威州和拜恩州。
同时意大利南部却是欧洲西部最穷的地区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下为《美国种族简史》中摘的一部分意大利南北差异描述:
意大利南部的气候和地形造成了该地的贫困。气温虽说相对还算适中,但降雨量偏低而且又集中在少数几个月份。作物生长季节恰是干旱的——“旱情可能持续六个月或更长”。雨季到来时,往往又是倾盆而下,造成水土流失。生长季节缺雨反过来又限制肥料的使用。丘陵地带的土质吸水性差,一旦下雨,势必形成湍急的水流,一泻千里;一度覆盖着意大利南部的浓密的森林被毁坏之后,既加剧了水土流失,又使沟壑、池塘积满死水,孳生疟疾。意大利在欧洲是疟疾闹得最凶的国家,而其南部又是本国受疟疾危害最烈的地区。疟疾除了直接造成痛苦和死亡之外,还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为土质最肥沃的低地同时也是疟疾最易感染的地方,故此农民和农业工作就住到山坡上,以避开夜里出来咬人的带有疟原虫的蚊子。这样一来,白天有不少时间就得花在下田和回家的路上,时常往返要走好几英里,实际干活的功夫没多少。
尽管意大利南部大多属丘陵和山峦地带,但其间高原的高度恰恰于农业不利。一方面这些高原太高且崎岖不平,所以不宜种庄稼,另一方面却又嫌太低,因为无法积雪。倘能积雪,春天就可融化,形成缓慢而平稳的水流,滋润农田。除了缺乏欧洲其他某些国家普遍存在的有利条件之外,意大利农田的土壤在冬天也得不到大自然的恩赐,因为没有严寒去形成次第的结冰和解冻,从而使土质松软。意大利南部的农民完全凭人力及耕畜来完成松土的繁重劳动。
意大利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既表现在农业方面,也表现在工业方面。高山和丘陵占据了该国陆地面积的75%。只有一半的国土属可耕地,可耕地又大多集中在北部。在南部,高山一直“绵亘到海外,所以可耕地只局限在山村周围、高原和海岸边的平地”,而海岸边的平地一般又都十分“狭窄”。不管是从质还是从量上来看,意大利还缺乏冶炼钢铁——现代工业的支柱——所必需的煤和铁矿石。
历史加重了大自然造成的问题。意大利南部长期是历代争霸帝国和王朝的战场。至少是从罗马帝国的时代以来,这些帝国和王朝在意大利半岛反复较量过。在中世纪,曾有两百年该地遭到入侵,“不时发生,甚至每年一次”。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意大利南部被形形色色的外族人征服过,包括伦巴第人、阿拉伯人和诺曼底人。当地民众生来就是烧杀抢劫、奸淫掳掠和被奴役的对象。在意大利,“各民族的鲜血融汇在第一河流里”,正如意大利是各个不同历史时代在这个半岛上来去匆匆的许多外族人语言的大杂烩一样。
意大利文化复兴的硕果,是意大利北部的产物,对南部的影响很小。哥伦布、但丁、米开朗基罗和罗西尼都是北意大利人。意大利南部的农民对罗马帝国的历史——“光荣归于罗马”——也毫不会感到骄傲,因为他们的祖先在那时长期沦为奴隶,罗马的光荣没他们的份。那场由斯巴达率领9万奴隶举行的造反,就爆发在意大利南部。多少世纪以来,这里还曾发生过无数次的起义和反叛,但都被残酷地镇压下去,因为当地人民团结不够,无法形成协调一致的区域性运动。
意大利北部可谓得天独厚,辅之以人和。春天和夏天,当庄稼需水时,这里正值雨季。北部有“好几条因阿尔卑斯山积雪融化而水量相对较为稳定的河流”,这些河流“为工农业提供了可观的水源和动力”。此外,至少在意大利人大批向美国移民期间,北部还存在着“一个世界上无与伦比、无出其右的灌溉体系”。说到意大利北部的农业,那是“满田浓绿繁茂”,产出“各色作物”。南部那种森林被毁和其他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在北部不太常见。
在20世纪中期,约占意大利人口和耕地40%的南部,其产出只占全国的20%左右,北部人均收入高出南部大约2/3到4/5。19世纪时,意大利南北两部分地区的文盲都很多,但南部的文盲(占人口的84%)比例大大高出北部(占人口的59%)。
在意大利的南北两部分,人的差别可以和地理及经济上的差别等量齐观。
**************************************
南意大利人所遭受的屈辱和蹂躏,不仅仅是有一套不公正或压制性的法律被强加在他们头上而已。因为缺乏强大的中央政府,地方上的贵族和领主直接主宰着百姓的命运,他们主观武断、刚愎自用。对民众来说,问题不只是要遵守一般的法律,而且还要讨好手中握有大权的人。此种传统的后遗症,即便是在20世纪中期意大利南部的乡村里仍可观察到:
当蒙提格拉诺的一位绅士在集市上买只瓜或一篮西红柿时,他连口都不张,就将之递给离他最近的的农民小孩,或妇女,或男子。后者也会理所当然地把瓜或西红柿乖乖地送到他家里。他可以让任何一个他所认识的农民给他效劳,但双方从未想到这种效劳要给以报酬。
农民想献殷勤,讲礼貌(civile),因为他心里有数,将来会有一天,这位绅士将在恩顾或加害之间作为适当的取舍。
意大利南部农民不单是贫困和无权,而且也被人看不起。当地的一位小说家曾借他书中的人物之口说道:
在万物的头顶上有个上帝,他是天上之王;
在上帝之下 ,是托尔罗尼亚的王子,他是地上之王;
在王子之下,是王子的卫兵;
在卫兵之下,是卫兵的狗;
然后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
末了才是农民,
可农民不算人。
甚至农民自己也真的以为他们是“有别于他人的异种”。在南部意大利这样一种等级高度分明的社会里,对于一个农民或农工来说,不管是在工作上、自我进取方面或在公共和政治事务中想发表点意见,表现出任何主动性都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主动性不可能招致好报,反而会引起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们——这些人农民实在得罪不起——的愤懑。农民自己心里明白,必须老老实实地卖力干活,永远听从指挥,不可越雷池一步。
**************************************
北部意大利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向来更接近于其他欧洲人或美国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他们看来,南部意大利人的作风,有的属古怪,有的属落后,有的属野蛮,有的则属莫名其妙。

看完几位大咖的解释,大家是否对真正的意大利有一定了解呢?



